本文目录:
|
膀胱切除后续治疗怎么治
最佳答案:
膀胱切除后续治疗主要包括:
尿流改道
- 回肠膀胱术:取一段回肠做成储尿囊,输尿管与储尿囊连接,储尿囊通过腹壁造口排出尿液,需佩戴集尿袋。
- 原位新膀胱术:用肠道做成新膀胱,与尿道吻合,患者可接近正常排尿,但需学习利用腹压排尿。
-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将输尿管直接与皮肤连接,尿液经造口排出,体外佩戴集尿袋。
辅助治疗
- 化疗:使用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等,杀灭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
- 免疫治疗:通过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等,激活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致癌位点,使用药物如西妥昔单抗等,抑制肿瘤生长。
中医治疗
- 术后配合中医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力,降低复发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多饮水,进食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 运动: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 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 心理:保持良好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定期复查
- 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等,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或转移。
后续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制定,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膀胱瘤怎么治疗
1)、手术:患膀胱癌将膀胱全切、部分切除、膀胱内肿瘤电切后再灌注。还有一种叫介入,就是与灌注一样的,把长效的药物注入膀胱瘤体慢慢释放药力(目前还没有真正能单独杀死癌细胞的西药)。
(2)、中医药:采用中药治疗膀胱癌,世界上有部分国家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特别是中国。
除以上这两种治疗膀胱癌的方法外,目前世界上没有其他什么高科技能有效治疗膀胱癌。假如有新的高科技方法及仪器设备治疗膀胱癌,比如在中国,首先北京301医院会在第一时间引进或推广。请膀胱癌患者及患者家属多了解关于膀胱癌的常识。
膀胱白斑怎么治疗
有些患者在膀胱白斑术后,可能需要进3月才能症状缓解,可应用酒石酸托特罗定治疗。建议3月左右复查膀胱镜,
回复专家: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杨惠祥副主任医师
膀胱血管瘤如何治疗
可以到医院先进行检查,适宜的话是可以进行手术的.
治疗方法:①手术切除;②冷冻治疗;③放射与同位素治疗;④硬化剂治疗;⑤激光治疗;⑥血管瘤铜针疗法。 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膀胱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40胶片外贴,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专家们认为治疗在血管瘤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放射疗法。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霉素类;⑦沸水注射疗法;⑧尿素注射液。
5. 激光治疗: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但激光治疗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层皮肤0.2~0.4mm以内,超过0.4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对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
6. 介入治疗:是指在“X”导引下将动静脉导管导入血管瘤部位,然后将栓塞剂注入瘤体,让其产生无菌性炎症,以期达到使瘤体血管闭塞作用。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对于躯干及肢体深部血管瘤,往往因为注入剂量、剂型限制,以及血管瘤特征限制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时应严格控制适应征和避免栓塞剂流入其它器官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