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类风湿基因阳性的症状(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本文目录:

类风湿基因阳性的症状

类风湿基因阳性的症状

 最佳答案:

      类风湿基因阳性通常指类风湿因子(RF)或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等阳性,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

      # 症状

      - 关节表现:

      - 晨僵:关节部位的僵硬和胶着感,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

      - 关节痛与压痛:往往是最早的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肩等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受累关节的皮肤可出现褐色色素沉着。

      - 关节肿胀: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滑膜增生和软组织水肿所致,常见部位与关节痛部位相同,多呈对称性。

      - 关节畸形:见于较晚期患者,如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纽扣花样”表现,以及腕和肘关节强直。

      - 关节外表现:

      - 类风湿结节:可见于30%-40%的病人,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跟腱等处,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提示病情活动。

      - 类风湿血管炎:皮肤表现包括瘀点、紫癜、指(趾)坏疽、梗死、网状青斑,严重者可出现下肢深大溃疡。

      - 其他:还可累及心脏、肺、眼、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出现心包炎、肺间质病变、干眼症、手足麻木、贫血等表现。

      # 治疗药物

      -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美洛昔康等,具有抗炎、止痛、解热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

      -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等,能延缓疾病进展,控制病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或伴有内脏受累等情况,但一般不建议长期大量使用。

      - 生物DMARDs药物: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等)、白介素-6拮抗剂(如托珠单抗)等,适用于对传统抗风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 靶向合成DMARDs药物:如JAK抑制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等),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有哪些特殊类型?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是一种影响儿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关节肿痛、皮疹、皮下结节、肝脾肿大等,症状表现随年龄及临床类型不同而异。
全身起病型(Still病)约占JRA的20%,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该型以全身急性起病为特征,发热常为首发症状,热型多为持续高热或间歇高热,伴有寒战、全身不适、食欲低下,以幼儿更为明显。皮疹呈一过性向心性橙红色斑丘疹,多随高热出现,热退消隐。关节症状方面,部分患儿出现一过性关节炎,但其疼痛常被其他全身症状掩盖。多数患儿数周至数月后出现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大小关节均可受累,但以大关节多见,多呈对称性。约半数患儿出现肝脾肿大,少数出现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
多关节起病型约占JRA的40%,女孩较男孩多见。关节表现包括关节僵硬、肿痛、局部发热,受累关节≥5个,多从大关节开始,逐渐累及小关节,尤以指趾关节为突出,并逐渐形成梭状指。颈椎受累较为常见,下颌骨生长受损导致小下颌骨。关节僵直变形,附近肌肉萎缩,终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少关节起病型受累关节不超过4个,多以大关节为主,约占JRA的40%。可分为I型和II型。I型多为6岁以前发病,女孩多见,常累及膝、踝、肘和腕关节,髋关节极少侵犯,预后良好。II型起病较晚,男孩多见,主要侵犯下肢关节,早期常累及髋关节及骶髂关节,有时亦可累及腕、肘关节和跟腱,但多为一过性。此型中半数以上与HLA-B27有关,而其他各型均无关联。
费尔蒂(Fellty)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症,约占RA的1%。其特征为类风湿同时伴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脾大为主,并有脾功能亢进(贫血和粒细胞减少等)。患者常伴有类风湿结节,干燥性角膜结膜炎,HLA-DR4阳性,外周血中CD3、CD4、CD56、CD57 T细胞增多,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RF强阳性,ANA抗粒细胞膜抗原抗体和LE细胞阳性。
此型病人血清中有大量抗中性粒细胞表面IgG抗体,脾切除术后中性粒细胞数不恢复正常,提示IgG可能在脾脏中产生。95%病人HLA-DR4(+)。HLA-DQB基因是其易感基因。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怎样的?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多系统疾病,其中对称性地累及外周关节的持续性滑膜炎则是RA的特征性表现。尽管RA具有关节破坏性,但临床病程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患者仅经历短暂的寡关节炎过程,而其他患者则可能为持续进展的多关节炎过程,伴有明显的关节功能障碍。
RA的患病率为人群的0.8,女性患者为男性患者的3倍,80在35~50岁间起病。家系研究表明RA具有遗传易感性。在类风湿因子相关疾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严重RA的发病率约是预计值的4倍。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等位基因和相关等位基因被认为是RA的主要遗传风险因素。
基于RA的遗传易感性,有人提出RA可能是遗传易感宿主对感染源反应的一种表现,包括微生物产物潴留在滑膜组织引起的慢性炎症以及暴露关节抗原肽诱导的针对关节成分的免疫反应。由于RA为全球性分布,设想如果存在感染源,那么这种病原体一定是普遍存在的。推测可能病原体包括支原体、EBV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
临床表现:大约2/3患者在出现明显的滑膜炎前,多隐匿性地以乏力、厌食、全身无力和模模糊的肌肉骨骼症状起病,关节症状逐渐出现,常有晨僵。近10的RA患者急性起病,表现为快速发展的多关节炎,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等全身症状。①关节表现:常导致对称性地关节炎,特征性的受累关节为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均可累及。滑膜炎症导致肿胀、压痛和活动受限。疼痛主要起源于关节囊,关节囊疼痛纤维丰富,对牵拉和疼痛特别敏感。关节肿胀是由于关节液聚集、滑膜增生和关节囊增厚。起初的活动受限是由疼痛引起,随后,软骨破坏、纤维化、骨性强直和软组织挛缩导致关节畸形和活动受限。持续的炎症引起一系列特征性的关节改变,如腕关节桡偏伴手指尺偏(Z字畸形),近端指间关节过申伴远端指间关节代偿性屈曲(天鹅颈畸形),足跟部距下关节外翻,足趾外侧偏移及远端半脱位等。②关节外表现:关节外表现常见,有时它们是疾病活动和致残的重要证据。一般那些有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患者会出现这些关节外表现。类风湿血管炎,几乎可以影响任何器官系统,见于严重的RA或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的患者,可导致感觉神经病、多发单神经炎、皮肤溃疡和坏死、手指坏疽和脏器梗死。肺胸膜表现,可致肺间质纤维化、胸膜炎、肺炎等。类风湿结节,常见于关节周围、伸肌面,但其他部位也可出现,包括胸膜和脑脊膜。费尔蒂综合征,包括慢性RA、脾大、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骨骼肌无力和萎缩,通常在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更突出。
实验室检查:没有能诊断RA的特异性检查。约2/3患者可有类风湿因子阳性,但这没有特异性,因为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5健康人群、接种疫苗及输血后的一过性阳性以及其他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慢性肝病、乙型肝炎、结核、肺间质纤维化、梅毒等)。因此类风湿因子检测不作为筛查项目,但因有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的患者关节病变更严重、发展更快、易出现关节外系统损害,故可用于评估病情与预后。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nti-CCP)对于RA的特异性更高,故检测Anti-CCP有助于RA的早期鉴别诊断。另外,贫血及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的升高也与疾病的活动及进展有关。
影像学检查:主要的价值是明确由疾病导致的软骨破坏和骨质侵蚀程度,来评估疾病的侵袭性、检测改善病情药物(DMARDS)的疗效或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诊断治疗: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炎症过程。治疗,由于RA的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也不全清楚,治疗上是有一定的经验性的。没有任何治疗干预措施能治愈RA。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保护关节结构、维持功能、控制系统受累。主要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缓解局部炎症和症状)、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缓慢带来临床改善)、糖皮质激素(迅速控制全身炎症及系统损害)、免疫抑制剂(疗效与DMARDS类似,DMARDS无效时可用)生物制剂(有效地控制症状和减缓关节破坏的进程)。

类风湿因子阳性说明什么问题?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的阳性率为70%~80%,其中尤以病变广泛、病情严重、病程长、活动期及有关节外病变者的阳性率高,滴度高,并长久存在。国际上通常将RF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标准之一。事实上,临床上除了类风湿以外,RF还见于正常人尤其是老年人,阳性率可达5%~10%。患其他一些疾病的患者,如有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人,像乙肝、结核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以及患有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血管炎、硬皮病、预防接种后以及某些恶性疾病的人,RF阳性率可达10%~70%。在RA的诊断上,一般认为RF只有参考价值而无特异性诊断价值。RF阳性,不一定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要想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其他一些相关检查,并请有经验的医生综合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学标志(上)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导致外周多关节肿胀和疼痛。
在RA的生物学标志物被发现之前,它和强直性脊柱炎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当时医学界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为“中轴型风湿性关节炎”,而将RA称为外周型。
直到1940年,Waaler才发表了一项研究论文,指出外周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一种血清标志物,并将其命名为类风湿因子(RF)。
实际上,RF在此之前就已经被发现了。1922年,Kurt Meyer在柏林的两名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RF,但他当时并没有将其与外周型风湿性关节炎联系起来。
Waaler对RF的系列研究证实了RF是一种针对IgG的抗体,在大多数外周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身上都检测到了这种抗体。
这一系列研究推动了RA作为一个独立疾病的确认。后来的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基因研究和针对两个疾病的放射学研究都表明,RA和强直性脊柱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在196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宣布将这两个疾病独立。
在发现RA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RF)之后,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其他RA的生物学标志物。
本文除了讨论RF之外,还将涉及以下内容:
一、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RF)是针对IgG Fc段的抗体。通常检测的是IgM型的RF,但实际上也存在IgG、IgA等类型。
高滴度的IgG型RF可能预示类风湿血管炎的发生,如果条件允许,进行RF的分型检测是有益的。
1、检测方法
最早的检测方法是使用人血IgG致敏的绵羊红细胞作为底物,然后观察检测对象的血清是否能够引发底物发生凝集反应。
后来出现了使用人血IgG包被皂土颗粒、人血IgG包被乳胶颗粒等方法,以替代绵羊红细胞作为底物。
北京协和医院在1980年代比较过使用北京厂商的乳胶颗粒、上海的乳胶颗粒和绵羊红细胞的效果,最终发现三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初步数据显示绵羊红细胞的敏感性最好。
如今,我们还有免疫透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
目前还没有完全标准化的RF检测方法,但通常认为,自动化方法(如免疫透射比浊法、ELISA)的可重复性通常比人工方法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IgM型的RF血清阳性可能带来许多检验误差。
例如,许多地方在检测IgM型新冠病毒血清抗体时,RF阳性可能导致虚假的新冠病毒血清阳性。
2、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
已知在不同疾病人群中,RF是阳性的。
目前,大约70%至90%的RA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到RF。其阳性率有时甚至不如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患者。
而且,健康人群中也有一定比例存在血清RF阳性。对于那些在献血时是健康者,而后转变为RA的人群进行研究,大约30%的血清中发现了RF。
但是,研究也证实:大多数无症状的RF阳性者并不会转变为RA患者。
当RF的滴度越高,RF的类型越丰富多样时,未来转变为RA的可能性越大。
而始终表现为“低滴度RF阳性”的人群,转变为RA的可能性很低。
3、我们什么时候测RF?
不要对任何无症状的看似健康者进行RF检测。哪怕对方是一个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健康者。
因为对于无症状者在进行RF检测之前,他们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很小。
已知中国人群的类风湿关节炎(RA)的患病率是0.3%至0.5%(这并不是发病率。我们许多医学参考书将患病率与发病率混淆,这是很不应该的。)
RF的特异性约为85%;即100个没有RA的人中,有85个没有RF,15个有RF阳性。
RA的敏感性约为70%;即100个RA患者中,有70个存在RF阳性。
假设10万个普通中国人进行RF检测,患病率是0.5%。这意味着500人将是RA患者。
那么计算结果:
即人群中存在14925+350=15275人RF阳性。但真正的RA患者只有500个。
那么,对一个无症状者进行RF检测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因为你根本不能从此找出那些可能发展为RA的病人。
如果大家感兴趣,还可以计算不同“检验前概率”下的RF检查有多大帮助。限于篇幅,本主题不再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受累首发症状,常见的关节外表现

A。关节外病变
  (一)血管炎 血管炎是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之一,多见于类风湿因子阳性,伴有淋巴结病变及骨质破坏明显者。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可表现为坏死性小动脉或中等动脉血管病变,在有脏器受累的本病患者,坏死性小、中动脉炎可导致内脏血管栓塞,甚至危及生命。如肺血管炎可致肺动脉高压。静脉的类纤维素样坏死伴中性粒细胞胞核碎裂。淋巴细胞浸润及红细胞渗出则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依受累血管的大小及累及的部位不同而呈多样性。较大血管的血管炎可致指(趾)坏疽、梗塞、皮肤溃疡及内脏受累。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可致紫癫、网状青斑、瘀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供给神经和内脏血流的血管受累可引起相应的外周神经病变和内脏梗塞,常见的如多发性单神经炎,巩膜炎、角膜炎、视网膜血管炎或肝脾肿大。
  (二)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结节见于5%-15%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西方患者的发生率可达30%-40%。类风湿结节多发于尺骨鹰嘴下方,膝关节及跟腱附近等易受摩擦的骨突起部位。一般为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的硬性结节,多紧贴骨面,不易活动。类风湿结节一般无疼痛或触痛。临床上可见到一种特殊类型的表浅。类风湿结节,表现为手指、前臂、尾骨及踝关节附近的多发性皮内结节,其体积较小,直径数毫米,分布表浅,甚至可以捏起。 类风湿结节也可发生在内脏血管,尤其在摩擦多的部位,如胸膜、心包表面。甚至心内膜。后者的类风湿结节可引起明显的心脏症状及体征,而胸膜和心包膜的结节则往往无任何表现。文献报道,类风湿结节还可见干中枢神经系统、巩膜、心和肺组织等。
  (三)心脏
  1、心包炎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常见的心脏受累为心包炎,其发生率依据检查手段的不同差异很大,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心包炎可发生于类风湿关节炎病程的任何阶段。但是,它更多见于伴发类风湿结节、血管炎、类风湿因子阳性及病情活动者。心包液检查可发现类风湿因子、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糖水平减低,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渗出,胆固醇浓度可增高,甚至形成结晶。 心包的炎症性质与滑膜炎类似,为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心包浆膜层细胞增生的同时伴淋巴细胞和桨细胞浸润、斑片状类纤维素样坏死,肉芽肿及类风湿结节。由于心包膜的脏层和壁层显著增厚,在二层包膜之间的心包积液形成"黄油夹面包"样心包炎。
  2、心内膜炎 本病还可见非特异性心瓣膜炎,其中以主动脉瓣受累常见,其次为二尖瓣。表现为弥漫性瓣膜增厚和纤维化,甚至形成柒节。瓣膜病变的早期多无症状,但病变广泛则可出现多个瓣膜病的临床表现。
  3、心肌炎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非特异性心肌炎的发生率可达10%,其中包括坏死性心肌炎、弥漫性心肌炎。局限性心肌纤维化、肥厚性心肌病及心肌结节。但是,本病患者极少发生冠状动脉炎。当心肌病变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时,可导致不完全性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其它心律不齐。尸检曾发现心肌内类风湿结节,梗塞、血管炎,炎细胞浸润及淀粉样变性。另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可测到心肌及横纹肌抗体,这些抗体是否通过与心肌的某些蛋白发生反应尚不清楚。
  (四)胸膜和肺
  1、胸膜炎 对住院病人的临床调查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胸膜炎发生率为l%-3%。但是,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程中最终发生胸膜炎的患者可达20%,而尸检中,胸膜炎的发生率为70%。类风湿关节炎胸膜炎在男性患者多见,类风湿因子阳性及有类风湿结节者亦易伴发胸膜炎,此种胸膜炎多无疼痛等症状,-般胸腔积液为少量,偶有中量或大量积液者。胸腔积液的特点是补体及糖含量明显下降,而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并伴有炎性细胞渗出。多数患者的积液中可检出类风湿因子。
  2、肺间质纤维化 一般认为,间质细胞反应性增强及单核细胞浸润是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的原因所在,其发生率为11%。与胸膜炎相似,肺间质纤维化在男性类风湿关节炎,重症患者及类风湿因子阳性者多见。胸片可见肺野网状纹理,严重者可呈"蜂窝"样改变。高分辩-CT则为特征性"网格"样。肺功能测定是一项敏感的方法,一般为肺活量及弥散功能下降。
  3、肺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关节炎肺内类风湿结节见于5%一10%的患者。可在病程的任何阶段出现。曾有研究提示,肺类风湿结节甚至可发生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病变之前。胸片上结节阴影直径在0.3-5cm,以肺上野受累为主,一般为多发,偶见单发者。肺内类风湿结节多见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或伴有皮下结节及类风湿因子阳性者,其消长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一致。 肺类风湿结节的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 CT及MR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则更高。但是,在类风湿关节炎伴发肺内类风湿结节时需注意与肺内肿瘤、结节病、韦格内氏肉芽肿及结核病的鉴别。
  4、间质性肺炎和肺泡炎 极少数类风湿关节炎者可发生间质性肺炎,甚至累及肺泡和支气管,出现相应的肺泡炎及支气管炎。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病理上则为肺泡、间质或细支气管内的蛋白渗出。炎细胞渗出或浸润。
  (五)肾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肾脏损害见于两方面的原因:与血管炎有关的原发性肾损害和与药物等有关的继发性肾损害。前者较少发生,而后者则相当常见。临床上,由于多数患者在病程早期服用抗风湿药物,当肾损害出现时已难以除外药物性肾损害的可能性。尽管每种抗风湿药引起的肾损害类型不同,但是,原发和继发性肾损害的病理变化可并存于同一病例,而同一种药物也可引起几种不同的肾损害,致使原发性和继发性肾损害的鉴别很难。
  类风湿关节炎的肾受累包括膜性及系膜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增殖性肾炎。 IgA肾病及淀粉样变性。而非甾类抗炎药及慢作用抗风湿药如青霉胺和金制剂等最常引起间质性肾炎,并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原发性肾损害的任何一种类型损害。
  肾脏是淀粉样物质的主要沉积部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肾淀粉样变发生率约为5%-15%,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肾组织活检见淀粉样蛋白沉积,及血清检查抗淀粉蛋白P抗体阳性。
  (六)神经系统 类风湿关节炎者的神经病变多因免疫复合物和补体等致炎因子引起的血管炎或神经末梢变性及脱髓鞘而致,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病损包括:1,感觉型周围神经病;2,混合型周围神经病;3,多发性单神经炎;4,颈脊髓神经病;5,嵌压性周围神经病。
  曾见因血管炎或类风湿结节引起的硬脑膜和脉络膜丛病变,及硬膜外结节引起的脊髓受压的个别报道。
  (七)淋巴结病
  3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患者多同时伴有活动性关节病变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和血沉增快,在男性相对多见。临床上,表浅及深部淋巴结均可受累。浅表处多为对称性和普遍增大,肿大淋巴结的直径可达数厘米,组织活检可见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CD8 T细胞浸润。淋巴滤泡散在均匀性增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该特征有助于同淋巴瘤的鉴别。
  B。其它关节外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出现眼部受累,主要包括巩膜炎。角膜炎及继发性眼干燥症。虹膜炎也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但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率是否高于正常人群尚无定论。 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可出现因血管炎或淀粉样变而致的胃肠道、肝脏、脾及胰腺损害。 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殊类型
  一)Felty综合征
  Felty在1924年描述了5例"畸形性"关节炎伴有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之后该三联症被称为Felty综合征。
  许多研究发现,Felty综合征多见于病程较长的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常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及类风湿因子阳性。部分病例可为抗核抗体或抗组蛋白抗体阳性。Felty综合征的发生与HLA--DR4关系密切。在白种人的发病率较高,约占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1%, 而在美洲黑人及亚洲人的发病率较低。
  Felty综合征者的治疗与一般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相同。对脾肿大及粒细胞减低的治疗手段不多。
  既往多采用脾切除术,尽管该方法在短期内有效,但近半数患者可复发。近年,Nakamura等以放射介入治疗引起部分脾梗塞,以治疗粒细胞减低, 10年随访结果令人满意。注射金制剂、锂盐、粒细胞克隆刺激因子对升高粒细胞有一定效果。
  二)大颗粒淋巴细胞综合征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综合征是一种与Felty综合征类似的临床征候群,亦称为假Felty综合征。特点是患者外周血中可查到大颗粒淋巴细胞,并伴有多关节炎。中性粒细胞减低、脾肿大及易于感染。大颗粒淋巴细胞综合征可见于30%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粒细胞减低者及25%的Felty综合征患者。大颗粒淋巴细胞可能是细胞毒(CD8) T细胞或NK细胞,因为它们表达细胞毒T细胞标记,如CD8、CD3、 CD57及NK细胞标记(如CDI6和CD56)。在形态上,大颗粒淋巴细胞与大颗粒T细胞白血胞中的异常T细胞类似。大颗粒淋巴细胞综合征患者大多数携带HLA一DR4基因,并与Felty有许多类似特点,但是,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出现于LGL综合征是二者的主要鉴别点。
  大颗粒淋巴细胞综合征无特殊治疗方法,脾切除无效,甚至会使病情加重。
  三)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的干燥综合征属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就发病机理而言,原发性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理过程。前者可有多种抗核抗体(如SSA、SSB抗体)、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假性淋巴瘤、肾小管酸中毒及慢性活动肝炎等表现。而这些异常很少见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干燥综合征除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及全身表现外,还表现为眼干、发涩及口干。但是,临床医师还应结合眼干和口干的客观证据才能诊断,如证实干眼症的Shirmer试验阳性,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成角膜荧光染色阳性。以及口干症的唾液流量减少。唇腺活检异常或腮腺造影异常。
  四)成人Sti1l氏病
  成人Sti1l病多见于30一40岁,女性多发,其特征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全身型类似,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关节痛或关节炎,一过性皮疹及白细胞增高等。日本Yamaguchi等对90例成人Sti1l病进行研究后提出的诊断标准为:主要条件4顶:发热、关节癌、典型皮疹及白细胞增高,次要条件4项:咽痛、淋巴结和/或脾肿大,肝功异常和类风湿因子阴性。具有5顶(包括两项主要条件}以上条件者可作出诊断。文献上引用较多的诊断标准还包括Cush标准,Reginato标准等。国内提出过几个标准,但尚未被普遍采用。
  五)反复型风湿症Palindromic rheumatism) 反复型风湿症最初由Henck和Rosenberg在1941年首次描述。这是一种反复急性发作的关节炎。每次发作以单个或少数几个关节急性开始,可在几小时内达高峰。关节疼痛明显重,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很少超过一周,发作间期关节完全正常,很类似于痛风性关节炎发作。30%以上的患者在病初为关节受累,如掌指、腕、肩、髓、踝及肘,随发作次数增多,半数以上病人可有多个关节病变,甚或出现畸形,呈典型类风湿关节炎改变。 实验室检查发现32%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常见血沉增快,但发作间期可降至正常。少数病例HLA-DR4阳性。其阳性率是否高于正常人群尚待研究,但是,已经发现HLA一DR4阳性者易溃变为类风湿关节炎。 反复型风湿症患者的治疗多选择非甾类抗炎药。有报道证明,对关节炎持续较久的病例给予羟氯喹或金制剂治疗效果满意。
  六)健壮型关节炎(Arthritis Robustus) 健壮型关节炎的特点是以增生为主的慢性关节炎,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一般无痛或疼痛轻微,很少引起关节畸形。但皮下结节较常见。一般无关节周围骨质疏松,代之以明显的骨增生表现,可见软骨下囊性改变。这些改变可能由于关节腔内积液引起腔内压力增高而致。de Haas等的一顶研究为健壮型关节炎属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类型,其无痛性增生的特点与患者从事体力工作和或对疼痛敏感性较差有关。
  七)缓解型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 几年前,McCarty等描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称之为缓解型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Syndrome of 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PE)。本病的特征是突发的手背凹陷性水肿、腕关节滑囊炎及手指屈肌腱鞘炎。类似改变还可见于足及踝关节。病人甚至可以准确地指出发作的日期和时间。 Rs3PE患者的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亦无X线片可见的关节破坏。多数病例表达HLA-B7。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同,偏瘫患者仅在健侧出现RS3PE,而病变侧并不受累。其机制值得研究。 文献报道,小剂量皮质激素或羟氯喹与非甾类抗炎药并用可使RS3PE迅速缓解。有些病人可遗留手指或腕部屈肌腱轻度挛缩,为此治疗上应较积极。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你好,主要临床表现:1、晨僵95%以上的患者有关节晨僵。晨僵是指病变关节在夜间静止不动后,晨起时出现较长时间的受累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晨僵常是关节受累的第一个症状,大多出现在关节疼痛之前,病情严重时全身关节均可出现僵硬感。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晨僵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发冷和麻木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