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艾滋病夜间怎么治疗
最佳答案:
艾滋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综合的过程,夜间治疗与白天并没有本质区别。
# 艾滋病症状
-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6个月内,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 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4-8年,此期由于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 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但通常无明显症状。
- 艾滋病期:患者CD4 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HIV相关症状包括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 治疗药物
艾滋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多采用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的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又称为鸡尾酒疗法。国际上共有6大类30多种药物(包括复合制剂)可以治疗艾滋病,分别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融合酶抑制剂(FIs)及CCR5抑制剂。国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有NRTIs、NNRTIs、PIs、INSTIs以及FIs五大类(包含复合制剂)。具体:
-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常用药有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阿巴卡韦等。
-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常用药有尼维拉平、奈韦拉平、依曲韦林等。
- 蛋白酶抑制剂:常用药有利托那韦、茚地那韦等。
- 整合酶抑制剂:常用药有拉替拉韦、多替拉韦等。
- 融合抑制剂:常用药有艾博卫泰等。
- CCR5抑制剂:常用药有马拉韦罗等。
如果艾滋病患者夜间出现发热、盗汗等症状,影响睡眠,可先采取一些对症处理措施,如测量体温、补充水分、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保持室内凉爽舒适、穿着透气的衣物等。但这些症状可能是艾滋病病情进展、机会性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表现,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可能会给予抗病毒治疗、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
艾滋病药吃了就要睡觉吗
艾滋病病人吃药是有多种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每种药物都不一样,到时大部分病人在吃药后可以正常工作生活,有一部分病人可能会对莫些药物有一定的反应,所谓的副反应,但是每种药物副反应不一样,但是好像没你说的整天睡觉的,可能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肝功能异常了就全身没劲犯困等,希望你能进一步检查一下,老公检查出患有艾滋今天起床迷迷糊糊同房了怎么办
赶快到医院检查。也不用过于担心,...传播艾滋的概率并不太高,但由于艾滋的危害性高,所以你们今后的夫妻生活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艾滋病的治疗方法``
没有治疗方法 治疗也只是减轻患者 痛苦 延长生命1、 急性期
大部分病人在艾滋病感染初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一部分病人在感染数天至3个月后,有如流行性流感冒样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发热、赛战、关节疼、肌肉痛、呕吐、腹泻、喉痛等,一般在艾滋病毒感染后2至8周出皮疹,血中出现艾滋病毒抗体。最长约半年后出现抗体。
2、 无症状感染期
在急性期后,没有临床症状,为无症状的健康人,但体内有艾滋病毒,又称为艾滋病潜伏期。此后,8年内将有50%的人发展为艾滋病。有报告称,1至7年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其比例依次为1.5%,5%,10%,15%,25%,30%和40%。儿童艾滋病潜伏期短,平均为12个月。这时用很敏感的方法检测艾滋病感染者浆中的病毒核醒量,可预测5年内发病的机率。
3、 艾滋病前期
无症状感染期之后,出现明显的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有人称之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也有人称之为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等。主要表现在:持续性的淋巴腺肿大,开始于颈部,其次为腋、腹股沟淋巴结等。一般少有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者。体重减轻10%以上。周期性发热(38摄氏度左右),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发生单纯疱疹病毒、白色念珠菌(属真菌类)等各种感染。
4、 艾滋病期
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肿瘤等极易发生。病变可表面在肺、口腔、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脏、肾脏、眼、关节、皮肤等等。已发生机会性感染者,平均存活期为9个月。
肺部病变 约半数的艾滋病患者是以肺部症状为初期表现的。最常见的是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咳嗽等。还会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结核杆菌肺炎、细菌性肺炎、肺卡波氏肉瘤